找到相关内容603篇,用时3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百年唯识学研究

    百年唯识学研究  黄夏年  《大乘起信论》争论的背景是在唯识学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支那内学院的佛学研究特点,就在于对唯识学的研究阐扬,因此唯识学成为本世纪上半叶佛学理论中的又一个主要内容。唯识...。近代唯识学的兴起,皇帝无关,也达官贵戚无涉,应是历史时代所造就。张曼涛在《现代佛学丛刊·唯识学概论(三)》之《编辑旨趣》中认为:“而影响思想界最深的,则又可说,只有唯识最为出色。在现代中国几个...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3164430.html
  • 《起信论裂网疏》思想探微

    二论乖同水火。"2但是,实际上《起信论》属如来藏真心系,在教理上唯识宗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的分歧,实属理所当然,并非出于注疏家们误解。智旭既认为《起信论》唯识宗本无矛盾,他必然要对《起信论》原有的真心系思想作出抉择改造,使之在教理上唯识宗实现融通调和,智旭作《起信论裂网疏》目的即在于"剖尽两宗迷执"3,实现《起信论》唯识宗的调和4。  真如本觉义理之简别  《起信论》唯识宗一个主要...

    单正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5260449.html
  • 大乘佛教有没有正统?

    :1、真常唯心论所依经纶;2、真常唯心论思想的起因;3、真常唯心论思想体系的内涵;4、真常唯心论根本佛法;5、真常唯心论唯识中观;6、真常唯心论印度外道哲学;7、真常唯心论中国传统哲学;8、真...唯识和中观这两大车轨”,因为“真常唯心论唯识、中观是理不通事不合,是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所以“真常唯心论是附法外道”——这就是《初读》一文的总逻辑。在这个总的逻辑前提下,胡晓光多角度地对“真常...

    许赛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2741393.html
  • 皎然意境论的内涵意义─从唯识学的观点分析

    皎然意境论的内涵意义─从唯识学的观点分析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 彭雅玲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第六期  页181-211  -------------------------------...说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集中处理皎然的意境论。  皎然的意境论探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的关系,如果拿来跟唯识学“识”这个观念比较的话,实呈现出相当类似的理论思维。唯识学以“境”为根识的对象,...

    彭雅玲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1352372.html
  • “基体说”之基体概念如来藏、唯识思想中之dhatu类概念

    “基体说”之基体概念如来藏、唯识思想中之dhatu类概念  周 贵 华  摘要:通过考察、比较“基体说”的核心概念“基体”如来藏思想、唯识思想的核心概念dhatu,可以说明dhatu类概念绝非是基体之含义,如来藏唯识思想也就绝非“基体说”。讨论是围绕“基体”的三种最基本含义—— 即现象法所依存之一元性本体、常一自在之我、现象法之一元发生因展开的。  关键词:基体;梵我;如来藏;唯识;...

    周 贵 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94361946.html
  • 启绝学于再生 显悬壶以济世——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是以唯识学为其要旨的。唯识学不仅是中国近代佛教的学理架构的主要支柱,而且对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和社会革命思想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不仅在新儒学等思想体系中,可以再次重温唯识思想儒家心学的结合,而且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流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实践中,也能发现唯识辩证法的奇妙结合,使唯识学唯物论结合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理念“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社会实践。当然,...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25762986.html
  •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金 易 明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应将教观相结合,不能有所偏废,为此,他撰写《唯识观大纲》,发掘基大师《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之五重唯识观。阐发诠释唯识学三性说之精微之义,以作评价...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473545.html
  • 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缘起论的重构义

    识的分别,将轮回的所依和生命的趣向归结到种子识的相续流转,然后将现识的分别义种识的流转义一并融合到识转变的本体论结构之内。这都是以中期瑜伽派的唯识中道思想对般若性空的精神的重新解释为前提的。  【关...。这种倾向后来成了俱舍、华严唯识思想的基本立场。瑜伽行派虽则改小乘四大缘生义而摄境归识,但以缘起立“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没有改变的。  其次,所谓遮情门的缘起,以龙树的“八不缘起”为代表,主要是从对...

    吴学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5542390.html
  • 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

      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于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唯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行不悖,双方就了义不了义互诤不断。...这方面的因素,唯识学的出现,这一现象本身意味著对中观思想的一种检讨反省。唯识学构筑了庞大的名相概念体系,试图对佛教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有别于中观学的解答,这种阐释根本问题的差异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门户之...

    李四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144482.html
  • 从印度佛教史看唯识学

    第一节 根本佛教唯识学   一、叙言:在佛学上谁都知道有“小乘”这个名称,这名称大约到佛灭三百年以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才出现的,不然,在巴利文三藏和汉译阿含经,及有部论中,何以没有这个名称,更没有...的境界。前三是因,后一是果。若三法印中,加上涅盘寂静,又名四法印。如表:   阿含圣典的要义虽多,重要者不外这三法印。但是究竟根本佛教的三法印?,唯识有什么关系呢?这里我们要知道,诸行无常,就是唯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52243057.html